我眼中有你们看不到的世界之规则部

(吴恪林珊)我眼中有你们看不到的世界之规则部最终终章全书在线下载阅读无干扰

作者: 关岛

短篇言情 30412字 已完结

专为书荒朋友们带来的《我眼中有你们看不到的世界之规则部》主要是描写吴恪林珊之间一系列的故事,作者关岛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沉浸在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中。深夜、镜面、某种缓慢滋生的违背。他闭上眼,快速检索脑海中刚刚记下的《城市民...

第一章:入职与第一个案子城市的早晨,总是从一片灰蒙蒙的喧嚣开始。

但吴恪踏入的这栋位于市政服务大厅侧翼的老旧办公楼,却像被世界遗忘的孤岛,

连声音都被某种无形的东西吸走了。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张、消毒水和一种难以言喻的停滞感。

他的新办公室在走廊尽头,门牌上写着“城市异常现象调解中心——档案预处理科”。

名字长得让人打瞌睡,但吴恪知道,这薄薄的门板后面,维系着这座城市不为人知的秩序。

他的工位逼仄,唯一显眼的是桌面上那本硬皮封面、厚度堪比砖头的《员工守则》。

这不是那种常见的、充满口号的**文件。吴恪翻开一页,眉头就微微皱起。

条款细致到令人发指,且充斥着难以理解的荒诞:“第3条:每日上午九点零三分,

必须顺时针搅拌咖啡或茶水至少三圈,逆时针搅拌将导致当日工作效率下降13%。

:办公室东南角的绿萝(编号PLANT-07)于下午三点至三点零七分期间进入敏感态,

任何形式的直视超过三秒,需立即向直属主管报告并接受心理评估。

”“第41条:内部通讯使用黑色墨水笔书写,蓝色墨水笔仅用于标注已确认异常事项,

勿用红色墨水笔……此处字迹被涂黑”吴恪一行行的看下去,没有丝毫不耐烦。相反,

他苍白的指尖划过纸面,眼神专注,甚至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审慎。他拥有一种罕见的天赋,

规则敏感性。这些在常人看来莫名其妙、甚至可笑的条文,

在他脑中自动构建成一个清晰、严密,底色荒诞的逻辑框架。

他能靠直觉感知到每条规则背后的边界和能量,仿佛能看到无形的力场在办公室内流转。

用他上司老陈面试时的话说,他就是个天生的规则律师。

正当他默记到“第88条:复印机卡纸时,需先轻拍左侧面板两下,再拍右侧面板一下,

间隔不得少于两秒,否则可能引发信息残留风险”,一个疲惫的身影笼罩了他的办公桌。

是老陈。他看起来四十多岁,是个眼袋浓重,西装永远带着褶皱的中年男人。他是科长,

也是吴恪的引路人。“看完了?”老陈的声音和他的人一样,透着股被琐事耗干的沙哑。

“正在熟悉,陈科。”吴恪合上守则,起身答道。

他追求秩序的天性让他对上级保持着规范的礼节。“光熟悉没用,得用起来。

”老陈将一份薄薄的文件夹丢在吴恪桌上,发出“啪”的一声轻响。“第一个案子,练练手。

星河小区3栋703室,住户报告水龙头近一周持续流出头发团。物业排查过,管道没问题。

”吴恪拿起文件夹。在普通人看来,这无疑是个令人不适但属于物理层面的维修问题。

但当他触碰到档案纸的瞬间,一种微弱的、类似静电刺麻的感觉顺着指尖的神经漫延开来。

这不是普通的管道堵塞。他的规则敏感性被触发了,

脑海中浮现出模糊的意象:深夜、镜面、某种缓慢滋生的违背。他闭上眼,

快速检索脑海中刚刚记下的《城市民用住宅管理附加条例》。无数条款回闪而过,最终,

在一条不起眼的规定定格下来:《民用住宅镜面使用补充条例》第C款:“为确保维度稳定,

午夜零点至零点零七分,禁止在任何镜面反射物前进行超过十秒的凝视。”“是镜面违规,

”吴恪睁开眼,语气肯定,“703的住户,有人长期在午夜零点后照镜子。

”老陈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但很快被更深的疲惫覆盖。“嗯。感知没错。

头发是规则被违背后产生的象征性淤积物。处理方案有没有?”吴恪几乎没有停顿,

逻辑清晰得像在解一道数学题:“根据《异常现象初级处理流程》第7章第4条,

此类非恶性、低危害性规则反噬,首选方案为规则隔离与再适应。

建议……””一、立即用不透光的黑布完全覆盖住所内所有镜面,

包括任何可能产生清晰反光的表面,持续七天。”“二、对涉事住户进行规则再教育。即,

通过特定话术和心理暗示,使其潜意识认同午夜避镜的必要性,消除违规冲动。

”“三、七日后,由部门外勤人员验收,确认淤积现象是否消失。”他顿了顿,

补充道:“是否需要撰写正式报告?”“当然。”老陈指了指他桌上那台老式电脑,

“写成《关于星河小区3栋703室镜面违规事件的处理建议报告》,

格式模板在D盘规范文本文件夹里。写完给我,我批了就能执行。”接下来的几个小时,

吴恪沉浸在工作中。撰写报告对他而言是一种享受。他用词精准,条理分明,

将一起超自然事件分解成背景、分析、依据、建议、风险评估等标准模块。

当他敲下最后一个句号,将报告打印出来时,心中涌起一股奇异的满足感。

水龙头涌出的头发的混乱被归因为镜面违规,混乱被方案化解,秩序得以恢复。

世界重新变得清晰、可控。老陈草草扫了眼报告,签上名。“行了,交给后勤组去办。

你下班吧。”走出那栋压抑的大楼,傍晚的阳光有些刺眼。城市车水马龙,行人匆匆,

每个人都浑然不觉地生活在无数看不见的规则网格中。吴恪深吸一口不算新鲜的空气,

感受着体内尚未平息的、因运用能力而产生的轻微战栗。他维护的规则或许荒诞,

但解决问题、重建秩序的过程,带来了一种坚实的力量感。他用秩序战胜了混乱,

至少这一次是如此。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栋不起眼的办公楼,

那里是维护这座城市脆弱平衡的前线。而他,吴恪,刚刚通过了第一次小小的考验。

一种属于规则律师的**,在他严谨刻板的内心深处,悄然滋生。

第二章:规则的阴影处理水龙头冒头发案件的成就感,在吴恪心中存留了不到二十四小时,

便被接踵而至的新案件冲刷得所剩无几。规则部的工作并非总是如此干净利落,更多的时候,

它像一场与无形迷雾的缠斗,繁琐且耗费心神。他的第二起案件,

是处理某写字楼15层卫生间门口出现的局部时间循环。据报告,每周二下午两点半左右,

一位名叫李会计的员工总会在那里因为一个哈欠而被困住大约现实时间的三分钟。

但在她本人的感知里,

却是在打哈欠、走进卫生间、发现忘记带纸、无奈退出这个过程中无限重复。

常人看来或许是工作压力导致的短暂精神恍惚,但吴恪的规则敏感性告诉他,

这是李会计连续十三周在非指定打哈欠区域打哈欠,根据《办公区域行为规范》,

该楼道拐角被默认为应保持精神振奋区。其引发了微小时空褶皱。

让吴恪奇怪的反倒是这么久居然都没有拉裤子。

解决方案是撰写一份《关于调整15楼东侧通道功能属性的建议》,

并让后勤组在墙上贴了一张极其不起眼的标识:临时允许短暂倦怠区,有效期三个月。

标识贴上的瞬间,吴恪仿佛听到一声微不可闻的、如同玻璃碎裂的轻响,循环解除了。

李会计茫然地走出卫生间,只觉得今天下午格外漫长,

却不知自己刚刚从一场无声的牢笼中解脱。紧接着是内部调解。两位邻座的同事,

一人的笔筒角度长期偏离《办公桌物品摆放角度指南》规定的与桌沿呈87.5度角的标准,

导致了互相认知错乱。A看B的脸像是融化的蜡像,B听A的声音如同扭曲的电流。

吴恪不得不介入,他像一位苛刻的监工,用量角器校准了笔筒,

并让双方签署了一份《办公环境相互认知确认书》,风波才告平息。

这些案件让吴恪感到疲惫,但也让他对无处不在的规则有了更深的认识。规则如同空气,

平时感觉不到,一旦某些微小的参数出错,就会引发难以预料的故障。这天下午,

老陈难得没有立刻分配新任务,而是叼着一支没点燃的烟,对吴恪招招手。“小子,

别老盯着这些鸡毛蒜皮的玩意了。走,我带你去看看咱部门真正的家底。

”他们穿过深深的走廊,经过数道需要不同权限卡和密码的门禁,

最终停在一扇厚重的金属大门前。大门上没有任何标识,老陈用瞳孔和掌纹双重验证后,

大门无声地滑开,一股混合着陈旧纸墨的冷冽气息扑面而来。这里是规则部的核心之一,

异常档案室。与想象中堆满故纸的仓库不同,档案室极其宽敞,

更像一个高科技库房与古老档案馆的结合体。一排排金属架上,摆放着的并非只是文件夹。

有的散发着微弱的荧光,被特制的玻璃罩隔离。有的则不断变换着形状,如同活物。

还有一些区域,空气都显得有些扭曲,仿佛光线在那里打了结。“这里封存的,

都是些比较麻烦的,规则本身具象化或严重失控后的产物。

”老陈的声音在空旷的档案室里显得格外低沉。

他指着一个不断渗出黑色墨迹、但又永远浸不透下面托盘的砚台状物体。

“那是官僚主义废话文本生成的源头之一。一旦被激活,能让写的报告无限自我复制、延伸,

全是空话套话,直到耗尽所有纸张甚至是操作者的理智。

”他又指向一个被多重锁链束缚的老式收音机,它正在不断发出细微的耳语声。

“那是定义既成事实的谣言种子。只要有人清晰地用语言定义一件事,

并且有超过三个人听到,这个事实就会开始朝着被定义的方向扭曲现实,非常棘手。

”吴恪感到自己的规则敏感性在这里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涟漪不断。

每一种被封存的实体,都代表着一套极其强大、危险且往往不合逻辑的规则体系。

维护它们所需的,不仅仅是谨慎,更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决断。

“我们都是怎么控制住这些东西的?”吴恪忍不住问。“用更底层的规则去束缚它们。

”老陈走到档案室最深处,那里有一面巨大的、非金非石的墙壁,

上面刻满了无法解读的扭曲符号,散发着令人心悸的压迫感。“所有的规则,

无论是档案室这些,还是外面世界那些看似荒诞的条款,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源头,

我们称之为基础规则框架。”老陈的表情变得异常严肃,甚至带着一丝敬畏般的恐惧。

“它就像城市的源代码,是所有规则的基石。我们部门的最高禁忌,

写在《员工守则》扉页红字第一条,你肯定也看到了。

”吴恪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条警示:“严禁以任何形式主动探究基础规则框架的起源与本质。

”“为什么?”吴恪下意识地追问。对秩序和本源的好奇,是他的天性。

老陈深深看了他一眼,那眼神复杂难明,有警告,有疲惫,似乎还隐藏着一丝怜悯。

“因为那不是你我能承受的答案。好奇会害死猫,也会让规则律师万劫不复。”“记住,

吴恪,我们的工作是修修补补,维护这套系统运行,

而不是去追问它为什么被设计成这个样子。”“有时候,无知才是最大的安全。

”离开档案室,回到自己压抑的工位,吴恪的心绪却难以平静。

他原本以为自己在维护一套虽然古怪但终究有益的秩序体系。但现在,他隐约感觉到,

这套体系深处,似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阴影。那个基础规则框架究竟是什么?是谁设立的?

为何要设立如此多荒诞的规则来保护人们?禁忌如同一颗种子,在他严谨有序的内心深处,

悄然埋下。第三章:不合作的受害者档案室的经历像一层挥之不去的薄雾,

笼罩在吴恪的心头。他开始更仔细地审视经手的每一个案件,试图从那些荒诞的条文背后,

窥见一丝基础规则框架的轮廓,但一切依然如同雾里看花。直到他接手了林珊的案子。

案件档案来自文化街区的片警转介,表面是一起恶***或集体幻觉事件。报案人林珊,

自由摄影师,声称她拍摄的一组关于城市角落的作品发生了灵异扭曲,

并且这些扭曲已经开始影响她的现实生活。按照流程,吴恪在一位外勤人员的陪同下,

在一间咖啡馆见到了林珊。她与吴恪想象中的受害者截然不同。没有惊慌失措,

没有寻求庇护的软弱,反而像一头被侵入领地的母豹,

眼神里充满了警惕、愤怒以及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她将一台数码相机推到吴恪面前,

屏幕上是几张城市街景照片。初看并无特别,但吴恪的规则敏感性立刻被触发。

那不是简单的图像失真。照片中,一处看似普通的街角的线条正在缓慢地***扭曲,

建筑物的边缘渗出类似油彩的污渍,路灯的光晕里浮现出人眼般的斑痕。更诡异的是,

吴恪盯着照片看久了,竟感到一阵轻微的眩晕,仿佛现实本身的锚点正在松动。

“看明白了吗?”林珊的声音带着沙哑的激动,“这不是技术故障,也不是P的!

这是……这是真相!城市表皮下的真相!”吴恪深吸一口气,压下不适感。

他的专业素养迅速得出结论,

林珊无意中违反了《城市公共影像记录限制条例》中关于某些特定历史敏感点的条款。

那个转角,被标记为禁止被影像记录。规则被违背后,产生的反噬不仅作用于影像载体,

更开始侵蚀拍摄者的认知边界,并微弱地扭曲其周边的现实。

标准处理流程清晰而冷酷:根据《异常媒介处理规程》第11条,

必须立即没收并物理销毁所有涉事影像资料,包括底片、存储卡、云端备份,

并依据《认知安全协议》,对违规者进行记忆淡化处理——一种精密的心理干预,

使其淡忘违规事件及相关细节,认为那只是一次失败的拍摄或一场噩梦。“林女士,

”吴恪用尽可能平稳的公事公办语气说道,“您的情况我们了解了。根据规定,

我们需要回收这些照片和相关设备,并为您安排一次必要的心理辅导,以确保您的身心健康。

”“回收?销毁?辅导?”林珊像是听到了最可笑的笑话,猛地站起身,

引得咖啡馆里零星几个顾客侧目。“你们要夺走我最重要的作品?还要洗掉我的记忆?

凭什么?!”“为了您的安全,更为了公共安全。”吴恪试图解释,

引用了守则上的标准说辞,“这种扭曲是危险的,它会持续扩散,

最终可能对您和您周围的人造成不可逆的认知损伤。”“安全?就为了这该死的安全,

我们就要对眼前怪诞的景象视而不见,把自己当鸵鸟一样把头埋起来吗?”林珊的情绪激动,

声音却压低了,带着一种压抑的怒火。“这些照片,它们或许扭曲,

但它们是我见过最真实的东西!它们撕开了这座城市虚伪的平静!你们所谓的处理,

就是在掩盖真相!”吴恪感到一阵棘手。他习惯了受害者感恩戴德地接受治疗,

从未遇到过如此激烈的抵抗。他的逻辑告诉他,流程是正确的,是为了更大的秩序和稳定。

但看着林珊眼中那种对真实的执着,他内心深处某种东西被触动了。

他想起老陈的话——“维护系统运行”,但系统要抹去的这种真实,难道就应该吗?

“这是规定程序,”吴恪的语气不自觉地带上了一丝无力感,“反抗只会让情况恶化。

”“那就让它恶化好了!”林珊一把抢回相机,紧紧抱在怀里,

“如果我看到的真实注定带来疯狂,那我宁愿疯掉,也不要活在你们编织的温顺谎言里!

我的作品,我的记忆,谁也别想拿走!”会谈不欢而散。林珊拒绝签署任何文件,夺门而出。

回到办公室,吴恪面对空白的处理报告,迟迟无法落笔。

他第一次遇到了不愿被拯救的规则破坏者。他的程序正义、他对秩序的信奉,

与林珊所代表的个体对真实和自由的渴望,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按照规定,他应该立即上报,

启动强制处理程序,由合规科出马,以更强硬的手段纠正林珊这个异常。但他犹豫了。

鼠标在提交报告的按钮上徘徊,那个充满生命力的叛逆眼神不断在他脑中闪现。维护规则,

本应带来秩序的**,此刻却只剩下冰冷的矛盾。这个案子,

不再只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它变成了一个拷问吴恪内心的道德困境。

他第一次真正开始怀疑,自己维护的这套秩序,真的值得吗?

第四章:漏洞利用者林珊的案件像一根刺,扎在吴恪看似严谨有序的工作日常中。

他按照规章,将初步接触失败的情况写入了报告,建议提升处理等级,准备启动强制程序,

但报告在提交给老陈后,却如同石沉大海。老陈只是扫了一眼,含糊地说了句“情况复杂,

再观察一下”,便将档案压了下来。这种反常的拖延,让吴恪隐隐感到不安,

似乎有他尚未察觉的暗流在涌动。这种不安很快得到了证实。几天后,

吴恪接到一个匿名电话,声音经过处理,冰冷而机械:“规则部的?林珊的案子,

你最好放手。她现在是猎场里的鹿,自有猎人处理。”“你是谁?”吴恪心头一紧。“我?

我们是活在规则缝隙里的人。你们忙着修墙,我们忙着找门。称呼我们漏洞猎手好了。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短促的冷笑,“那个摄影师的状态非常独特。她无意中撬开的这条缝隙,

或许能通往一处宝藏。别碍事。”电话被挂断。吴恪立刻尝试追踪,

但信号源如同鬼魅般消失在城市的网络洪流中。漏洞猎手——这个名称让他脊背发凉。

规则部维护秩序,而这些家伙,他们在利用秩序的漏洞。

他们不像林珊那样出于对真实的追求,他们的目的是纯粹的牟利或获取非常规力量,

是规则体系内的寄生虫,比单纯的规则失控更加危险。他试图将这一情况汇报给老陈,

但老陈的反应却更加深了他的疑虑。这位疲惫的上司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警惕,

只是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漏洞猎手……阴魂不散的苍蝇。这事我知道了,你别管了,

合规科会处理的。”合规科是规则部内部的执法单位,专门处理严重违规和威胁,手段强硬。

让合规科介入,意味着林珊很可能被以更极端的方式处理掉。吴恪心中的天平再次倾斜,

那个宁愿疯狂也要保住真实的女人,难道就要这样无声无息地被消失吗?

出于一种连他自己也说不清的冲动,吴恪违背了老陈的指令。他利用职务权限,

小说《我眼中有你们看不到的世界之规则部》 我眼中有你们看不到的世界之规则部精选章节 试读结束。

相关推荐: